11月25日,第十二届中国物流投融资大会暨成渝地区供应链论坛在成都开幕。开幕式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黄奇帆在作题为《“一带一路”推动内陆地区形成陆港城市群以及成渝经济区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重大机遇和历史使命》的主旨演讲时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西南西北,既是欧亚大陆桥上的陆港中心都市圈,承担着中欧铁路北上西向的支点作用,也是西部西南地区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成渝经济区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和支撑作用。
黄奇帆在阐述“一带一路”推动内陆地区形成陆港城市群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深刻改变了全球经贸格局。近300年来,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海洋运输是承载全球贸易流量的主导方式,也因此形成了基于海洋运输体系的全球分工格局和经贸秩序。近300年间,原本横亘在欧亚大陆间以骆驼和马队为载体,延绵几千年的陆路贸易通道日渐被海上运输方式所替代,欧亚间的陆路交流基本停顿。
黄奇帆认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这种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开通和运行将几乎中断的欧亚大陆桥变成了沿线国家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流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陆上丝绸之路,陆地经济重新焕发华彩。
黄奇帆认为,“一带一路”的伟大意义,不仅仅在于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还在于深刻变革了近300年工业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经济为主的世界经贸格局,形成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在‘一带一路’推动下的陆地经济将带来四方面深层次的经济价值。”黄奇帆表示,一是运输方式和物流路径的变化将推动贸易分销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靠海洋运输组织出口贸易一般需要7到8个环节,而中欧铁路开通以后贸易环节压缩,沿线各国之间的产品可以互相直达末端市场。
二是进一步丰富全球运输服务共建,为沿线产业链供应链带来更加经济便捷的隐性效益。中欧铁路的运行时间是海运的1/3,费用是空运的1/5,以中国郑州到德国杜伊斯堡为例,每标箱货值5万到100万美元的商品适合通过中欧铁路运输,因为降低企业库存和资金占用所节省的资金,足以覆盖多出来的运费,还节省了很多短途转泊的费用。
三是有助于形成陆路贸易规则和标准体系。过去几百年间,全球贸易以海洋运输为主导,形成了以海运为基础的海洋贸易规则和标准体系,如今中欧班列开行为陆路贸易规则和标准探索和实践提供重要的试验平台。
四是更能够适应各类贸易业态的创新发展。海洋运输方式下贸易活动主要是以港口对港口的形式开展的,加工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服务贸易主要发生在枢纽港,其他地方难以雨露均沾。而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路运输这是一条线的方式在开展贸易,沿线各站点之间都可以产生新的贸易流量。如果说海洋运输给主要港口带来了枢纽经济,那陆路运输既可以给铁路枢纽城市带来枢纽经济也给沿线带来了通道经济。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陆路运输方式的兴起,实则是将亚欧大陆内部的运输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与海洋运输方式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全球运输版图。
黄奇帆说,“一带一路”推动内陆地区形成陆港城市。历史上丝绸之路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陆上大通道,曾经孕育出了包括长安、哈什、布哈拉、巴尔克等在内的一批枢纽城市,这些城市虽身处内陆但无疑不是当时高度发达的、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文化宗教中心。
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海运兴起并逐步取代了陆路运输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带动了一大批海港城市依港而兴。比如伦敦、纽约、安特惠普、鹿特丹、香港、新加坡、上海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海洋经济模式上取得的。截至2021年底,全球50大港口中中国占据28席,上海、广州、深圳、宁波、青岛等沿海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并以这些城市为中心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都市圈。如今从卫星地图上俯瞰夜晚的地球,会发现灯光如璀璨星辰一般的城市群都市圈大多是都是沿海岸线分布,内陆的灯光则相对暗淡。这是过去数百年来海洋运输文明发展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远离海岸线上千公里的内陆城市往往处于海洋经济的第二线,从这个角度说,内陆城市的发展仅仅依靠沿海城市群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产业梯度转移是不够的,而是要自身作为开放前沿,在陆地经济和陆港经济中发挥枢纽作用。
“一带一路”的推动将内陆城市顶到了对外开放的第一线,一些重要枢纽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地将因为陆港的物流汇聚功能带来更多的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从而带动加工贸易、先进制造、保险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的兴起,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跟进落户,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随着产业兴旺、人口集聚和文化交融,城市经济加快繁荣形成了新的陆港城市,进一步的陆港城市的兴起会推动沿边开放提质增效,目前发展多年的边境贸易将从原来的边境线上两地居民互通有无的单一层次的集市贸易发展为多层次的口岸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进而推动沿线的通道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性陆港城市群的发展,形成沿边开放的新格局。
成渝经济区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和支撑作用
黄奇帆认为,在海洋经济格局下,贸易运输80%来自海运,15%来自空运,只有5%来自中欧铁路运输。在“一带一路”推动下,中国将建立起高效便捷的向北向南铁路网和多式联运体系。未来全球海运总量有一半近2万亿美元的贸易额将在中国陆上2.28万公里国境线上展开,并通过北上、西出、南向的铁路运输方式来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机遇和历史使命,在2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带动下将发挥重大作用,2万亿美元的贸易额直接带动北上西出方向上的西安、郑州、兰州、乌鲁木齐、沈阳、石家庄,以及南向方向上的昆明、大理、贵阳、南宁等内陆城市的发展。
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西南西北,既是欧亚大陆桥上的陆港中心都市圈,承担着中欧铁路北上西向的支点作用,也是西部西南地区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中心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的枢纽,泛亚铁路南向通道的辐射福地,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经贸往来的关键支撑。所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在于重庆和成都这两座西部地区的超级大城市提升发展能级,促进两个超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统筹协调的经济增长极,更为重要的是成渝经济区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和支撑作用。
黄奇帆表示,未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继续带动海港城市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形成陆港城市开创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相联动,沿海城市群与内陆城市群相辉映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