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 ! 现在时间:
政策信息
政策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信息 >> 正文

一体化治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发布

文字: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5日  浏览次数:

近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下称“《规划》”),提出构建“双圈、两翼、四屏、多廊”的成渝地区水安全保障总体空间布局,以推动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构建区域水网、提升协同治水能力为重点,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的水治理体系,合力打造一体化治水的高水平样板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构建“双圈、两翼、四屏、多廊”空间布局

据了解,《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北川县、平武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据了解,《规划》针对不同区域水安全保障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构建“双圈、两翼、四屏、多廊”的水安全保障总体空间布局。其中,“双圈”为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两翼”分别为北翼(即川东北、渝东北)、南翼(雅安、乐山等地区),“四屏”指以盆周的岷山一邛崃山一凉山、米仓山一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四片为重要生态屏障,“多廊”则是以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等为廊道。通过《规划》的实施,到2035年,实现“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成渝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高效绿色、安全可控、协同融合、智慧现代的水安全保障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

形成川渝一体化洪水蓄泄格局

如何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入手,保障防洪安全?据了解,《规划》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外、上下游、干支流洪涝关系,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治理方针,以重庆中心城区、合川区,四川乐山市、泸州市、宜宾市、成都市金堂县、达州市渠县等江河交汇城市为关键防护对象,优化洪水出路,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防洪控制性水库,因地制宜实施分洪工程,整体性推进长江干流综合整治和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形成川渝一体化洪水蓄泄格局。到2035年,将建立有效的流域防洪体系,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超过90%。

加快区域水网重大工程建设

《规划》提出加快区域水网重大工程建设,保障供水安全。具体来说,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跨流域跨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强化蓄引提调、大中小微供水工程协调配套,推动形成丰枯互济、多源互补、安全高效的供水网络,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和战略水源储备能力,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在“双圈”之一的重庆都市圈,依托长江、嘉陵江自然水系及供水设施布局,统筹配置本地水、过境水和外调水,以渝西水资源配置等重点骨干供水工程为核心,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增强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提升稳定水源供水能力,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构建两江互济、河库联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在“两翼”中的北翼,以嘉陵江、涪江、渠江等重点水源工程为控制结点,延伸重点水源工程供水保障范围,拓展盆周山区向盆地腹部区域的水资源配置通道,强化川渝毗邻地区水资源联合调配,邻长江地区适当增加从长江干流提水,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构建北水南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支持川渝平坝和浅丘地区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南翼则以长江干流、岷江、沱江等江河为基础,以向家坝总干渠、长征渠为重点水资源调配通道,构建贯穿西东的区域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多源统筹提升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优质稳定水资源供给能力,支撑区域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区及培育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

在重要跨界河流设立联合河长

此外,《规划》还要求加强保护与修复,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数字融合,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以及深化创新协同,构建现代水治理体系。在创新一体化协同治水管理体制机制上,《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川渝河长联合推进办公室”的作用,深化川渝河长制有效互动,统筹推进川渝两省市跨界河流管理保护工作。在嘉陵江、涪江、渠江、琼江等重要跨界河流设立联合河长,加强跨界河流联合治理、联合巡河、联合清漂、联合暗访督查。同时,整合对接跨界河流河长制信息平台,建立跨界河流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共享跨界河流水质水量、环境风险隐患点等监测信息。


关闭

版权所有  重庆工商大学  |  苏ICP备11032101号  |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124号  |